淮北大鼓

瀏覽次數: 作者:市文化旅游體育局 信息來源:淮北市文化旅游體育局 發布時間:2023-10-24 10:09 字號:

淮北大鼓也叫“淮北大鼓書”,是流行于淮北地區的半說半唱的民間演唱藝術形式。誕生于北起蕭碭,南至淮河,西到豫東,冬至京滬鐵路沿線區域廣大地區,傳播范圍包括蘇魯豫皖四省接壤的幾十個區縣。

淮北大鼓在明末清初已具雛形,一般是手鼓伴奏,順口溜加半說半唱。清代中期,手鼓改為支架固定的大鼓,演唱場地也隨之固定。

淮北大鼓使用的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條、鼓架和板。鼓一般是牛皮鼓,邊緣以大釘固定,四周有鐵環。鼓條,也叫鼓箭,一般為柘樹條或石榴樹條所制,前端做成彎頭狀,不會損壞大鼓。鼓架為竹條綁縛而成的三角支架,大鼓在支架上用細麻繩綁定。板分三種:鋼板、手板、簡板。鋼板也叫“月牙板”“犁鏵片”,形似半月,鋼或銅制;手板一般是三頁板,上板一頁,下板兩頁,兩頁綁在一起,上下兩板在一頭用絲線系連,紅木或檀木制成。演唱時演唱者手握一頁,抖動上面兩頁,上下兩板同時晃動,敲擊發出不同的音頻,加上演唱者表演出不同的花式節奏,帶動演唱氛圍的形成;第三種為簡板,簡板一般是木制的云板。簡板很少見到,大鼓藝人使用最多的是銅板、鋼板。

大鼓表演者俗稱“唱大鼓的”,或者“說鼓書的”,演唱時,一般是一個演員,一襲長衫,或站或坐,一手擊鼓,一手打板,說唱結合。一般以唱為主,以說為輔。唱腔為鼓曲,音樂為板腔,有慢板、快板、花板、垛子板等多種形式。唱腔時而高亢豪放,時而婉轉清麗,唱腔中靈活使用各種地方小調,曲調靈活自然。簡單道白,詼諧幽默,伴有表情動作,聲情并茂。

淮北大鼓書的段子有長有短,在演唱時,一般以小段開場,俗稱“書帽”,“書帽”一般短小,情節簡單,通過短小詼諧的小故事,烘托氣氛,招徠聽眾。大鼓書的文學腳本叫鼓詞,其內容多取自歷史演義、武俠傳奇或者民間傳說,內容以敘事為主。傳統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游記》都是演繹的對象,歷史故事《楊家將》《岳飛傳》《關公辭曹》,民間傳說或者根據歷史故事改編的《封神榜》《孟姜女》《隋煬帝觀花》《朱買臣休妻》《羅成算卦》《姜子牙賣面》也很常見,還有現代劇《林海雪原》《渡江偵察記》《鐵道游擊隊》《淮海硝煙》《創業難》等。

淮北地區唱大鼓,一般是在農閑時節或者是在廟會、集日,也有一部分藝人走村串戶演唱?;幢贝蠊娘L格獨特,貼近生活實際,貼近人民群眾,鄉土與地域色彩濃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創作和演出,方便簡單,便于傳播;對傳統民間曲藝形式的傳承和弘揚,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豐富了淮北地區民眾的生活,傳播了優秀傳統文化,享有“淮北平原上的文藝騎兵”之美譽。新中國成立后,淮北大鼓藝術發展迅速。改革開放初期,僅濉溪縣就有大鼓藝人200余人。隨著社會變遷,淮北大鼓發展變緩?;幢贝蠊膫鞒腥耸菄叶壯輪T曹廷虎,曹廷虎自幼學習淮北大鼓,一直從事淮北大鼓藝術的演唱、創作和傳承工作。2006年,淮北大鼓入選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