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子戲

瀏覽次數: 信息來源:淮北市文化旅游體育局 發布時間:2024-07-19 17:28 字號:

墜子戲,原名“化妝墜子”,是安徽新生劇種之一,它以曲藝墜子的曲調為基礎,吸收京劇、河南曲劇、河北梆子唱腔和板式結構,是皖北地區傳統地方戲曲之一。

墜子戲起源于中國曲藝、戲曲之鄉安徽蕭縣,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墜子戲的得名,是因為早期主要伴奏樂器為墜胡,墜胡俗稱“墜子”。追其源流,可以上溯到20世紀初,當時,山東漁鼓墜子戲藝人南下蕭縣,或通婚,或招徒,逐漸在蕭縣定居。他們以傳統的山東漁鼓墜子戲  和河南墜子戲為基礎,融入京劇與河北梆子的鑼鼓經,穿上戲裝,增設布  景,同時又吸收豫劇、河南曲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唱腔和板式結構,稱   為化妝墜子。一些化妝墜子民間戲班開始在鄉間巡演。20世紀40年代,安徽蕭縣的民間戲班將皖北琴書、拉魂腔、梆子戲、花鼓戲的元素加入墜子戲中,形成了獨立的劇種。單口墜子中的“蔓子活”與“段子活”逐漸改  編成“正本戲”和“小戲”。至此,墜子戲完全形成。

墜子戲屬于板腔體,曲調包括平板、寒板、慢板、慢板連、快板、正十字、倒十字、三字錦、五字嘣,還有墜子腔的尖板、搖板等。演唱中,融入了大量淮北本地文化元素,具有鮮明的鄉土特色?;境晃袷闱?,長于敘事,花腔小調詼諧幽默,曲調優美;“大寒韻”以情動人,催人淚下。在表現形式上,有單唱、對口唱、多人分唱;唱詞多為七字句,也有十字句。

伴奏樂器一般為簡板和墜胡,后來增加了笙、笛、揚琴、二胡、低胡、大提琴等。伴奏音樂一般分為絲竹管弦類的“文場”和打擊樂“武場”兩類。

墜子戲的角色,主要分生、旦、凈、丑四大類。

早期的墜子戲臺詞并不固定,很大程度上要靠演員之間的口口相傳或者自我發揮,俗稱“水詞”,20世紀50年代,墜子戲完全形成后,才有了固定的臺本和臺詞。

墜子戲的劇目,有傳統大戲百余出,小戲、折子戲40余出,大、小現代戲50多出。歷史劇有《列國》《金槍北宋》《云臺中漢》《月唐》《隋唐》《楊家將》《呼家將》《張廷秀私訪》《蹊蹺案》《龍青海投親》《曲公斷》《何文秀》《香蓮帕》《薛剛反唐》等;現代劇有《小飛娥》《劉巧團圓》《三封信》《五女衛星田》《雷鋒》《王杰搶險》《豐收之后》《苦菜花》《茶埠游擊隊》等。大戲情節扣人,小戲生活氣息濃郁,深受百姓喜愛。

墜子戲具有鮮明的淮北本土文化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深受淮北各地人民群眾的喜愛。和諸多傳統曲藝藝術一樣,改革開放后,墜子戲的發展陷入困境:老藝人漸漸離開,青年人紛紛改行,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少。進入21世紀,墜子戲得到較好的保護與弘揚,《竇娥冤》《大腳娘娘選總管》《今天是個好日子》等一大批優秀劇目被相繼推出;大型墜子戲《故土情深》獲得安徽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獎;2008年,墜子戲入選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