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
淮北市土地總面積274138.81公頃,土地開發利用程度較高。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耕地面積167511.44公頃,約占61.1%;林地面積7703.3公頃,約占2.81%;園地面積2654.32公頃,約占0.97%;草地面積520.11公頃,約占0.19%;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51746.47公頃,約占18.88%,;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26039.33公頃,約占9.5%;交通運輸用地面積11903.6公頃,約占4.34%;其他土地面積6060.24公頃,約占2.21%。農用地面積200992.51公頃,建設用地面積64247.32公頃,未利用地面積8898.98公頃。因煤炭開采每年塌陷土地800~1000公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累計塌陷土地約35.3萬畝。
淮北市境內東北部是剝蝕殘丘地帶,其余為平原。平原中部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古隋堤,其余為近代黃泛平原,其南為河間低洼平原,地下水位高,能參與土壤的形成過程。境內土壤共劃分為砂礓黑土、潮土、棕壤土、黑色石灰土、紅色石灰土5個土類,9個亞類,17個土屬,47個土種,土壤類型比較復雜區域分布表現較明顯。
(一)砂礓黑土
分布于古隋堤以南的河間平原地區,系由黃土性古河流沉積物所發育,質地中壤粘土,為古老耕作土壤,面積1446.16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積的54.75%。
(二)潮土
分布于古隋堤及其以北的黃泛平原地區和澮河沿岸,系由近代黃泛沉積物所發育,具有強石性,其中一部分有鹽化、堿化現象。按距泛濫河床的遠近,依次分布為砂質、壤質、粘質土壤。面積1082.84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積的41.01%。
(三)棕壤
境內唯一的地帶性土壤,分布在石灰巖殘丘外外圍緩坡地帶,系由古河階地上黃土性沉積物所發育。面積9.88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0.37%。
(四)黑色石灰土
分布于石灰巖殘丘中、上部,系由石灰巖殘積物所發育。所處地區石骨嶙峋,侵蝕嚴重,土層淺薄,系非耕作土壤。面積68.23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2.58%。
(五)紅色石灰土
分布于石灰巖殘丘的山麓地帶,系由石灰巖殘積、坡積物發育。面積34.15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