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24年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情況工作總結
一、人大代表建議辦理基本情況
市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期間,市人大代表緊緊圍繞加快淮北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提出了一系列高質量建議、批評、意見(以下簡稱“建議”),對進一步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會議期間共收到人大代表建議203件,其中重點建議8件,一般建議192件。市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閉會后,市人大常委會交由市人民政府辦理的議案共3件:一是顓孫新龍等代表提出的“關于促進我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議案”,列為1號議案。二是丁玲等代表提出的“關于加強和規范小區物業管理,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議案”,列為2號議案。三是宋文紅等代表提出的“關于發展我市養老產業的議案”,列為3號議案。
二、人大代表建議交辦情況
2024年3月份,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督查考核辦聯合發文,將建議交由黨群部門、政府系統56個單位承辦,并對辦理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目前,所提建議全部辦結,從收到的反饋意見來看,滿意或基本滿意率為100%。
“兩會”結束后,市政府立即召開工作會議,每件議案都有一位副市長領銜辦理。1號議案交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主辦,2號議案交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主辦,3號議案交市民政局主辦。市政府要求各承辦單位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高標準完成議案辦理任務,努力讓人大代表滿意、讓人民群眾受益。辦理過程中,市政府領銜督辦的副市長多次聽取議案辦理情況匯報,協調解決辦理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2024年12月4日下午,蔣曦市長主持召開市政府第33次常務會議專門聽取1號議案、2號議案、3號議案辦理情況匯報。承辦單位把議案辦理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積極推動、狠抓落實,充分征求代表對辦理工作的意見。從反饋意見來看,所提議案代表對辦理工作均表示滿意。
三、3件議案辦理情況
(一)關于促進我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議案辦理情況
1號議案由汪繼宏常務副市長牽頭辦理。一是堅定民營經濟發展信心。市委市政府以新春第一會形式召開創建一流營商環境暨推進招商引資、工業經濟和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制定出臺《貫徹落實〈關于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具體舉措》,從7個方面40條舉措實打實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二是加大企業幫扶力度。深入開展“千名干部進千企”行動,深入一線收集企業需求,為企業送要素、送保障、送服務、送政策,截至目前,收集問題439個,均已辦結。落實民營企業家懇談會制度并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先后召開8次民營企業家懇談會,梳理意見建議151個,已辦結142個,正在辦理9個。三是落實惠企扶持政策。今年以來,兌現支持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政策資金7146.44萬元。制定《淮北市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設立5000萬元風險補償資金,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普惠型小微企業發展支持力度。印發《關于做好人才補貼兌現工作的通知》,2024年累計審核撥付市本級人才財政補貼資金450萬元。推動惠企政策落地,全市共上線惠企政策1027條,今年“免申即享”共兌現資金6461.75萬元,惠及企業610家。四是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出臺《淮北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碳鑫科技等3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綠色工廠,龍波電氣等7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綠色工廠。出臺《淮北市以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施方案》,全市累計獲評國家智能制造工廠、智能制造場景應用、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創新應用等各類試點示范等獎項20個;累計獲評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52家;加快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創新發展,建立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機制,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省內外4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積極招引優質科技成果在淮落地轉化。實施“一室一院一中心”創新平臺建設和新型研發機構培育行動,認定市級科技創新平臺36家(其中民營企業26家)。五是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嚴格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建立健全違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案例排查工作機制。通過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公開向民間資本推介34個項目,總規模342.3億元,吸引民間資本參與7個項目,總規模109.4億元。成立土地要素保障工作專班,確保10個工作日內完成建設用地報件的受理、審查和報批工作。落實落細企業訴求“掛號制”“紅黃綠”預警機制,推行企業訴求“1510”限時辦結。推動構建解決“一類問題”工作機制,加快實現回應一個訴求、解決“一類問題”、提升一個領域。今年以來,依托為企服務平臺線上收辦企業訴求2529個,辦結2515個,辦結率99.45%。
(二)關于加強和規范小區物業管理,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議案辦理情況
2號議案由梁龍義副市長牽頭辦理。梁龍義副市長先后兩次調研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工作,籌備召開市住宅物業管理服務提升工作現場會、市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第YA002號重點議案辦理推進會,推動議案辦理,促進住宅物業排查整治提升。一是加強制度建設。起草《淮北市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條例》,從立法層面推動小區停車難、業主委員會運行不規范等問題解決;出臺《淮北市物業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優化維修資金交存、使用和續籌等流程,提高維修資金使用效率;印發《淮北市住宅物業管理服務鞏固提升實施方案》,不斷優化物業服務水平。建立物業服務項目“紅黑榜”制度,向社會發布“紅榜”項目18個、“黑榜”項目19個。二是提升服務質效。開展物業服務質量季度測評4次,發布物業服務企業信用等級公示4期,約談物業企業50家、行政處罰25家、清退6家;舉辦物業管理各類培訓、企業互學20余次。三是強化部門共管。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社區物業黨建聯建工作包保,70家市直及駐淮單位包保70個物業管理問題突出的小區;市住建、公安、市場監管、城市管理、消防救援五部門開展聯合督查5次;開展“綜合執法服務進小區”專項行動520余次。四是化解矛盾糾紛。通過“相城物業”投訴建議平臺,實現小區民意“線上直通”,物業投訴、建議實時辦理,共收集投訴建議263條,辦結248條,滿意度91.9%;相山區人民法院設立物業糾紛南黎調解中心“一站式”多元解紛平臺,將物業糾紛化解延伸至基層村居網格。開展“我對物業有話說”“物業開放日”等活動1700余次。五是加大宣傳引導。持續推進“一箱二牌三欄”物業服務事項公開公示,及時張貼物業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策劃物業專題報道、刊發物業管理稿件200余篇,營造人人關心物業、參與物業、支持物業的良好氛圍。
(三)關于發展我市養老產業的議案辦理情況
3號議案由姚珂副市長牽頭辦理。姚珂副市長組織召開市養老服務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此協調機構已不存在,建議刪除)、全市醫養結合工作會議,多次到愛暉頤養院、柳孜敬老院等地調研養老產業發展和養老機構安全工作,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到位。一是健全政策體系。出臺《關于加快促進養老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淮北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淮北市養老服務監管工作指引》等政策文件,不斷完善養老產業制度建設。二是創新多元養老模式。探索實踐“居家+社區+機構”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新模式,獲省委、省政府領導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廣;創新“物業+養老”“家政+養老”“醫療+養老”等“N+養老”模式,全市累計建成20家嵌入式養老機構,實現嵌入式養老服務城市社區全覆蓋。三是提升醫養結合服務能力。組織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服務機構開展“醫養簽約”,為老人開通就醫綠色通道,全市63家養老機構全部完成簽約。30家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安寧療護服務,實現縣區全覆蓋。開發上線居家養老服務APP,為老人提供上門基本醫療服務。四是完善智慧養老網絡。建成“1+4+N”智慧養老服務網絡,養老機構均開設市級平臺賬戶,實現市、縣(區)智慧服務平臺和養老服務機構多層次互聯互通。依托市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為3500余名特殊困難老年人開展居家服務16.7萬次,服務金額達418萬元。五是大力發展養老產業。積極對接長三角地區先進養老行業及康復器具等周邊企業,實行全鏈條精準招商,嵌入式養老產業已吸引社會資金近2000余萬元。積極推進徐淮結對合作,簽訂《關于推進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合作協議》,建立常態化走訪會商機制,邀請徐州市優秀養老護理員培訓師來淮授課。六是營造良好養老氛圍。利用報紙、網站、政風行風熱線等方式廣泛宣講養老政策,開辟“老有宜養看淮北”專題宣傳全市養老服務工作成果,鼓勵養老機構開設新媒體賬號,讓老年群體充分了解養老產業、支持接受養老產業。成立淮北市養老協會,持續加強行業自律,大力開展敬老愛老活動,進一步推動養老事業蓬勃發展。
四、8件重點建議的辦理情況
(一)關于加快淮北市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建議。由汪繼宏常務副市長牽頭辦理。一是完善政策服務體系。實施擴面行動,推動全市一、二、三產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2家,同比增長25.45%,增幅居全省第9位。完善支持政策,對新認定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給予最高100%的流動資金貸款貼息。今年以來,兌現31家專精特新企業貸款貼息1122.59萬元。舉辦專精特新政策進園區、進企業活動,開展政策宣講30余次。動態調整2024年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建庫企業88家,實現專精特新培育企業“點對點”個性化專項輔導全覆蓋。二是打造中小企業服務生態。貫徹落實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支持力度。10月末,全市銀行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12.12%,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17.93%,均居全省第7位。引導標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設備投資,推動企業樹立智能化新標桿,447家規上企業實現數字化改造,占全部規上企業的71.86%,三季度排名全省第一。推動高層次人才引進,支持研發實力強的專精特新企業設立院士工作站。出臺《淮北市“人才飛地”管理辦法》,明美新能源、龍溪生物等企業在南京、合肥等地建設人才飛地。三是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支持企業參與補鏈強鏈,組織大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系列活動,金源工貿等3家企業在全省制造業重點領域產學研用補短板產品和關鍵共性攻關任務中成功“揭榜”。實施“三新一強”計劃,支持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造新動能、攻堅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強化產業鏈配套能力,推進中意膠帶、紫朔環保等4家小巨人企業有序實施。搭建產業鏈供需平臺,召開化工合成材料、鋁材、乳制品、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鏈供需對接會17場。
(二)關于招引培育高層次人才團隊,助力淮北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由姚珂副市長牽頭辦理。姚珂副市長先后赴華東理工大學、淮北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洽談對接,赴上海、無錫等地開展“雙招雙引”活動,精準招引高端產業人才落戶淮北。一是“靶向引才”。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對標“滬蘇浙”人才政策標準,相繼出臺高層次人才引進辦法、加快集聚產業人才“16條”、3.0版人才政策等文件,對高層次人才給予高含金量的政策支持。聚焦11個重點產業領域,發布《淮北市急需緊缺人才(崗位)目錄(第二批)》,引導人才按需流動。二是“精準用才”。研究制定《淮北市博士創新實踐基地管理暫行辦法》,完善產學研融合發展平臺,“真金白銀”支持博士后人才隊伍建設。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創新實踐基地36家、技能大師工作室47個,先后引進培養博士后(博士)人才64人,產生經濟效益16.5億元。三是“傾心育才”。舉辦2023-2024年“淮北市企業人才培樹工程”培訓班4期,培育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200名。積極推進“大師工作室”建設,57名技能大師獲評省級“名師帶高徒”項目,每年通過“師帶徒”培養高技能人才近百人。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正式掛牌運行,與各大高校聯合開展研究生培養工作,今年首批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64人。四是“誠意愛才”。在市、縣、區(開發區)社會保障服務大廳設立人才綜合服務窗口,“前臺”專人負責受理申請,“后臺”部門聯合審核。在“皖事通”APP設立“網惠淮才服務專區”,各類人才可直接在網上申請補貼;對符合創新發展需求的重點人才(團隊)項目,提供“一對一”專人服務。建成全省首家青年人才驛站,為來淮求職應聘高校畢業生提供1年2次短期免費入住服務。
(三)關于加快推進消費融合發展,逐步構建“大消費”新格局的建議。由陳英副市長牽頭辦理。前三季度,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3億元,同比增長3.2%。1-11月份,全市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4%,居全省第15位。一是著力激發消費動力。市委市政府多次調度促消費工作,研究制定《淮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淮北市2024年進一步優化消費券發放加快激發有潛能消費工作實施方案》《淮北市商務局等16部門關于印發〈淮北市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等促消費舉措。組織金鷹國際、萬達廣場等重點商貿企業充分利用節慶假日開展促銷活動,開展地鍋雞美食文化節、碳鍋王爭霸賽、“越夜越精彩”“樂游淮北”等線上線下融合促銷活動140余場,實現銷售額近20億元。二是著力提升消費質量。開展十五分鐘便民商圈建設行動,指導南翔云集、吾悅海上海及濉溪老城等積極爭創安徽省特色商業街區,支持隋唐運河古鎮特色商業街區提升改造。推動黎苑菜市場、相城農貿菜市場硬件設施升級改造。三是著力提升消費意愿。全面貫徹落實穩步擴大大宗商品消費工作部署,1-10月,全市限上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同比增長66.1%,拉動全市限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長2.6個百分點;二手車零售額占全市限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39.2%,拉動全市限上零售額增長1.9個百分點。積極開展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截至目前,爭取國家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資金1.45億元,拉動消費10億元以上。
(四)關于提升低效工業用地企業處置成效的建議。由汪繼宏常務副市長牽頭辦理。汪繼宏常務副市長召開3次閑置低效工業用地專題會,2次以“盤活低效閑置資源資產”“畝均論英雄”為主題召開開發區月度觀摩交流座談會,扎實推進低效工業用地企業處置工作。一是堅持高位推動。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的市批而未用土地專項清理暨低效工業用地企業整治提升領導小組,出臺《淮北市低效工業用地企業整治提升三年行動方案》,為低效工業用地企業整治提升提供政策指引。印發《淮北市推進批而未供、閑置低效工業用地處置工作實施方案》,明確4項基本原則、9項處置方式、分年度目標任務。制定《批而未供和閑置低效工業用地專項處置工作指南》,細化工作流程,形成“摸排—認定—處置—驗收”閉環管理機制,提高處置工作科學性、規范性、有效性。二是完善處置舉措。2024全市通過兼并重組、集中收購、出租租賃、招商嫁接、破產清算等方式,累計處置低效工業用地4083.06畝,其中濉溪縣處置1404.7畝,相山區處置841.82畝,杜集區處置611.73畝,烈山區處置464.72畝,市高新區處置760.09畝,積累了招商嫁接一批、集中收購一批、廠房租賃一批、幫扶提升一批、破產拍賣一批、協議搬遷一批等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做法。三是強化要素保障。搶抓國家多重戰略疊加和區域規劃政策機遇,統籌招商項目落地與工業低效用地處置,為低效用地企業嫁接資源。建立健全工業企業大數據共享平臺,整合土地出讓、工商登記、稅收繳納、金融信貸、安全生產、質量監管等各領域信息,實現數據共建共享。四是健全長效機制。用足用好工業企業畝均效益綜合評價結果,建立健全工業低效用地企業預警提醒機制,發函提醒首次被認定為D類的企業,督促加快推進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規范招商引資協議,健全合同“雙向”約束機制,明確投資強度、畝均稅收、容積率等權利義務和退出機制。落實“標準地”改革要求,規范供地審批流程,加強項目供地前評估審查論證,全面提高項目供地質量。加大對新供地項目建設進度、容積率和經營狀況、稅收繳納等情況的監管力度,源頭防范新增工業低效用地產生。
(五)關于加快我市物流業發展的建議。由陳英副市長牽頭辦理。市委市政府著力整合物流資源、建設物流平臺、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業發展成效明顯。1-11月,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完成9912.74萬件,同比增長10.26%。其中,快遞業務量完成8426.35萬件,同比增長13.62%。全市4A級物流企業2家,省級示范物流園區、冷鏈物流基地、冷鏈集配中心6個。一是健全完善物流發展政策機制。鼓勵物流企業爭創品牌,對3A級及以上的物流企業給予補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組織19家物流企業和5家銀行召開銀企對接會,解決物流業融資難題。調研起草《淮北市物流業調查研究報告》,進一步明確我市“1+5+4”總體物流園區布局。二是著重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系統謀劃園區建設,加快推進烈山區京東冷鏈及物流產業園、零碳智慧物流產業園、零碳智慧快遞電商集散項目等項目建設,2024年新開工物流項目2個,總投資7.2億元。三是著力提升物流行業服務能力。由現代物流產業專班組織搭建對接平臺,常態化開展物流企業和制造企業業務對接會,建立面向用戶企業的一體化智慧供應鏈管理服務體系。淮北智慧物流資源整合平臺項目成功簽約,為現代物流發展、物流資源整合奠定堅實基礎。大力發展青龍山“無水港”海鐵聯運,全面提升青龍山“無水港”輻射功能。積極推進煤炭、水泥等大宗貨物運輸“公轉水”“公轉鐵”,不斷提高多式聯運效率。
(六)關于打擊惡意投訴,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的建議。由陳英副市長牽頭辦理。一是開展聯合宣傳。聯合泛皖北區域9市,在市場監管報、地方報刊、微信公眾號、政府網站等媒體,對牟利性職業索賠行為的處置開展聯合宣傳,呼吁廣大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共同參與、支持和配合處置牟利性職業索賠行為。二是建立異常名錄。對今年以來在全國12315平臺投訴舉報8次及以上人員的姓名、身份證號、聯系電話、聯系地址、投訴舉報數量、主要訴求、涉及領域或商品服務類別等7項內容進行詳細登記。1037人被列入《淮北市職業索賠投訴舉報異常名錄》。三是構建協作機制。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建立溝通協作機制,定期對舉報信息是否存在惡意索賠、敲詐勒索等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分析研判、共同打擊。四是完善處置措施。出臺《淮北市優化營商環境依法處置惡意投訴舉報行為暫行辦法》,為牟利性職業索賠行為的處置提供了依據,完善了機制。
(七)關于推進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建議。由姚珂副市長牽頭辦理。姚珂副市長組織召開全市校園安全工作會議,部署學生心理健康等工作;先后赴濉溪中學、龍華學校等督導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一是健全工作機制。創新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成立校園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小組,由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分管負責同志任副組長,配備不少于兩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班級設立2名健康委員負責日常發現。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應急預案,制定流程圖,定期開展應急演練。二是加強監測預警。完善定期篩查和日常篩查機制,每年面向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階段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建立學生心理危機“發現-報告-干預-轉介-跟蹤”五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閉環機制。通過家校聯系、心理測評、家庭訪談等方式,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檔案,對重點學生實施“一生一策”、建立一人一檔、實行專人包保。發揮淮北市心理健康援助中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熱線等作用,及時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三是建強師資隊伍。依托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中國教育干部網絡學院組織開展全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分層分類網絡培訓,參加培訓人員分為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學校中層以上領導干部和班主任、專任教師(學科教師)和新入職教師三類,參訓人數達到18932人。聯合衛健委等部門舉辦多次線下培訓,邀請省內外著名專家授課,共計400余人參加,全面提升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輔導水平。四是開展家庭教育。開展家庭教育公益講座、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培訓、情景劇展演等活動,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營造和諧健康校園心理文化氛圍。截至目前,共舉辦各類活動11場、播出欄目269期,覆蓋師生家長約60萬人次。創新推出專業心理教育類賬號:曉燕老師工作室、聽話好爸媽定期發布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家庭教育,匯聚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力量,從專業角度分析學生心理狀態、闡述如何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八)關于發展旅游產業的建議。由陳英副市長牽頭辦理。一是明確責任分工。制定《淮北市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2024年工作要點》,建立市領導十大重點文旅項目包保工作組,細化工作任務,明確責任單位,統籌推進各項重點工作落實落細。二是加強項目調度。市委、市政府負責同志多次實地督導“龍脊天路”、臨渙古鎮等項目建設,專題調度“十大文旅工程”,確保速度質量“雙提升”。今年以來,“龍脊天路”烈山段主干道基本全線貫通,杜集段正在加快推進。老電廠夔牛天街已完成室外原有設備拆除,正在進行室內樁基施工。相山文創街區土方作業完工,并完成新建商業街區建設招標。臨渙古鎮持續完善旅游基礎服務設施,推動地方特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三是發展新興業態。大力發展“文旅+體育”“文旅+音樂”“文旅+賽事”等多元融合模式,開展“青春飛揚 yeah 淮北”音樂會、朔西湖花火音樂節、國足元老明星邀請賽、房車集結賽等各類文娛活動,形成文旅品牌聲量、市民游客流量雙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四是加大宣傳推介。組建淮北文旅新媒體創意工作室,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方式宣傳“龍脊天路”、臨渙古鎮等重點文旅資源,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烈山區入選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濉溪縣入選省十佳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龍脊天路”獲評省級旅游風景道(皖北唯一),臨渙古鎮入選“此生必去的20個長三角古鎮” (皖北唯一)。
五、192件一般建議的辦理情況
各建議承辦單位按照“誰主管、誰主辦”的原則,高度重視、履職盡責、主動作為,辦理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從辦理結果看,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代表所提建議已經采納,問題得到解決或基本解決的共111件,占總建議數的57.8%。二是代表所提建議得到采納,問題正在解決或計劃逐步解決的共78件,占總建議數的40.6%。三是代表提出的建議因客觀條件限制,暫時不能解決,向代表作出解釋說明的共3件,占總建議數的1.6%。
六、辦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壓實辦理責任。主要負責同志親自過問,專題研究部署建議辦理工作。各承辦單位將建議辦理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建立分工負責機制,強化責任落實,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責任體系。
(二)注重辦理實效。在辦理過程中,一是加強與人大代表的聯系,及時溝通建議辦理信息、了解代表的反饋意見,不斷改進工作。二是加強與承辦單位的聯系,及時溝通答復意見及相關要求,促進建議辦理準確、及時、到位。三是加強與領銜代表的聯系,及時掌握群眾訴求、溝通辦理情況。
(三)提升辦件質量。在辦理過程中,堅持在調查研究后答復,堅持在協商溝通后答復,堅持依法按政策答復。將答復內容與建議所提意見、要求對照,看答復是否“對題”,措施是否“對癥”;將答復內容與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對照,看答復是否妥當,有無違反法律法規和不符合政策的內容;將要求解決的問題與客觀條件對照,看是否符合現實情況,有無解決條件,能否創造條件加以解決,全力推動建議辦理質量再提高。
(四)強化協作督查。注重協作配合,及時跟蹤建議辦理情況,有序推進辦理工作。強化過程監督,堅持把建議辦理工作與政務督查工作同部署、同考核,指導督促承辦單位按辦理要求推進工作,按規定時限完成答復,切實推動建議真落實、問題真化解。
七、政協委員辦理基本情況
市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期間,市政協委員認真履職盡責,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出了一系列高質量提案,立案150件(其中經濟建設類49件、政治建設類5件、社會建設類82件、文化建設類9件、生態文明建設類5件)。2024年3月份,市政協提案委、市督查考核辦聯合發文,將150件提案交由41家單位辦理,并對辦理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經過各承辦單位的共同努力,提案已全部辦復。從收到的反饋意見來看,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達100%。
八、重點提案辦理情況
市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重點提案共有9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和各位副市長領銜督辦,市政協主席及各位副主席協助督辦,目前己全部辦結。
(一)張華委員提出的“關于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推進‘五宜淮北’建設的提案”辦理情況。一是強化督查調度。充分發揮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協調、牽頭抓總作用,細化分解任務,先后赴市直單位和縣(區)、開發園區開展人才工作專題調研督查20次,召開專題會、調度會等11次。二是加大招引力度。推動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深度融合,把招才引智任務列入各縣(區)、各招商載體的考核指標。起草人才淮北行“1+10+N”工作方案,組織開展在外人才看家鄉、“五群十鏈”企業行等活動200余場次。與1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立合作聯系,吸引科技成果轉化31項;與高校院所達成63個引智合作項目。印發《淮北市招才引智“六對接”工作方案》,在華東理工大學、徐州安徽商會等設立人才工作站。三是搭建優質平臺。推動舉辦引才活動20余場,與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20余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全市現有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2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40家。推動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實體化運行,達成首批12家企業與12所高校簽訂18項校企合作協議,完成研究生招生計劃64人。四是推動政策升級。制定《淮北市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實施方案》,從八個領域首批遴選47人予以表彰獎勵。升級“555”產業創新團隊建設計劃并納入新實施的市特支計劃團隊項目,評選第十三批“555”產業創新團隊10個,兌現往年入選團隊支持資金180萬元。優化升級《淮北市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儲備金制度實施辦法》,首次撥付儲備金442.8萬元。五是營造良好生態。確定10月17日為“淮北人才日”,在首個“人才日”組織開展了6大系列15項特色人才主題活動。印發《博士之家掛牌工作方案》,分級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庫,摸底掛牌博士之家近400個。
(二)民革、民建、工商聯、史萬平委員提出的“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題辦理情況。一是聚生態,形成數字化發展合力。成立工作專班,出臺數字化轉型三年實施方案,制定10項重點領域支持政策,連續兩年召開全市數字化轉型大會。舉辦數字化轉型進園區等近50場活動,參與人員達2500余人次。累計培訓數字化人才1500余人。推廣一批“小快輕準”解決方案產品。建立30家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的資源池,參與市“十大產業鏈”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項活動。電信淮北分公司的淮北工業互聯網創新推廣中心成功入選2024年安徽省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中心名單(全省僅10家)。二是建場景,推廣產業數字化應用。622家鏈上企業通過省級數字化轉型測評。447家規上企業實現了數字化改造,占規上企業的71.86%,三季度排名全省第1位。全市4個項目入選工信部試點示范項目,其中臨渙選煤廠入選工信部5G工廠名錄,實現零的突破;7個項目入選省級數字化轉型典型示范項目。累計建成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52家。數字化診斷219家企業。累計評定51家市級數字化轉型標桿示范企業,以典型示范帶動產業整體提升。三是強基礎,暢通企業數字化脈絡。6個省級工業園區實現5G網絡全覆蓋,全市累計建成5G基站4211個。濉溪縣經濟開發區、淮北高新區先后入選安徽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園區,累計獲得省級項目資金3600萬元。累計達成金融對接17.6億元。獲得國家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工業領域設備更新項目4個、資金量6497萬元,占全省資金量比重為6.5%。
(三)民盟、致公黨、九三學社、尚莉委員提出的“關于推動我市電商平臺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專題辦理情況。一是完善產業布局。謀劃出臺淮北市推進電子商務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等文件。深入推進工業電子商務應用,暢通制造企業與互聯網平臺、電商企業產銷對接。到2025年,龍頭工業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率全覆蓋。高質量推進縣域商業建設,擴大農村電商覆蓋面。到2025年,全市農產品年網絡銷售額超20億元。二是完善配套設施。加快烈山區京東云倉快遞物流園規劃建設。推進中瑞冷鏈物流園區建設,暢通農產品流通體系。不斷完善以郵政物流配送為主,其他第三方平臺為輔的縣、鎮、村三級物流服務體系。三是培育農村電商人才。加強政校、企校等培訓合作,開展電子商務培訓。與大型電商平臺對接,開展針對性培訓,培養一批線上銷售人才。年電商培訓2000人次以上。四是培育跨境電商主體。制定市級跨境電商支持政策,支持外貿企業開展跨境電商業務、跨境電商產業園區建設、海外倉建設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相山區跨境電商產業園園區已入駐跨境電商企業14家。五是完善監管機制。組織開展網絡市場主體規范行動,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確?!毒W絡交易平臺經營者主體責任清單》落實到位。依托省電商監測平臺,及時做好監測數據的分析研判和監測結果的綜合利用。
(四)朱東升委員提出的“關于規范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運營的建議”辦理情況。一是強化政策引領。印發《關于印發<淮北市高質量充換電服務體系建設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按照“科學布局、適度超前、創新融合、安全便捷”的總體要求,著力構建一張全域充換電網絡,打造一個統一的監管服務平臺,建設覆蓋城鄉、規模適度、智能高效的現代化高質量充換電服務體系。二是完善基礎設施。結合老舊小區改造、道路和停車場建設等工作,合理布局公用樁、專用樁和自用樁。鼓勵探索居民區“臨近車位共享”“多車一樁”移動充電和儲充一體等新模式,彌補居民區充電設施建設短板。截止目前全市累計建成充電基礎設施9981臺,2024年公共充電樁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的131.17%,基本建成主城區“兩公里”充電服務圈。三是提高服務能力。建設全市充換電基礎設施監管運營平臺,2024年10月完成平臺搭建并同步推廣“相幫充電”APP在移動端應用商城與微信小程序試運營,目前平臺接入公共充電樁運營商12家、充電網點246處,服務覆蓋范圍三區一縣,平臺支持充電補能范圍7-720KW,兼容多種新能源乘用車與商用車補能需求。平臺充電服務價格按照“國網分時電價+服務費”收取,其中服務費價格按照市場機制執行(平均服務費0.3元/度),基本實現“一個充電APP”暢行全市目標。四是推進示范引領。搶抓國家級車網互動示范城市創建契機,依托全市充換電“一張網”平臺,計劃2025年試點推進私人充電樁定制化運營服務、平臺大數據服務及新能源車隊能源管理,積極推進綠電能源服務,加快智能有序充電、社區充電樁“統建統營”試點、市級虛擬電廠平臺(7月已獲批安徽省示范在建項目)等項目建設,助力“人—車—樁—網”融合互動,實現平臺供給側綠電資源整合,有效降低平臺入駐運營商和充電用戶用電成本。
(五)李紅委員提出的“關于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的提案”辦理情況。一是強化基礎應用研究。全社會研發投入27.23億元,全省排名第8位。出臺《淮北市扶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淮創新創業實施細則(試行)》《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實施意見》,建成7個省重點實驗室、27個省企業研發中心、27個市企業研發中心,培育10個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引育科技人才800余人。二是健全成果轉化機制。推進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安徽科技大市場淮北市場等4個高水平服務機構落地,引進市外運營機構新建3家孵化器。深化市校合作,開展10余次校企對接,3場安徽“雙創匯”科技成果轉化專場對接會等活動。完成吸納、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7%和83.2%,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460項,增長46%。我市科技成果轉化經驗在科技部、省科技廳網站和《安徽科技》期刊推廣。2024年我市企業獲省科技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三是推動項目集聚發展。出臺《淮北市科技創新券管理辦法(試行)》《淮北市“人才飛地”管理辦法》等系列科技政策,加快臨渙化工園區中試基地建設,推進濉溪經濟開發區等在南京、上海建立科創中心;明美新能源、龍溪生物等企業在南京、合肥等地建設人才飛地。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開展校企聯合科研與人才培養工作。建立市級科技項目庫,入庫項目75個;獲省科技攻堅專項立項4項,獲省支持資金700萬元;四是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江蘇淮海產業技術交易中心在淮建設網絡服務站?;幢弊縿摽萍脊緜浒甘〖夹g轉移機構。建立市科創企業“白名單”和“人才貸”企業庫,入庫企業609家,共為56家企業融資2.27億元。培養技術經紀人21人,初級18人,中級3人。
(六)農工黨市委會提出的“關于進一步做優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提案”辦理情況。一是新建與改造提升并重。從2023年開始,積極推動高標準農田新建與改造提升協同推進,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開展有針對性的改造提升,實現數量、質量雙提升。2024年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8.77萬畝,其中,新建6.97萬畝、改造提升11.8萬畝。二是建立建后管護長效機制。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實行“網格化管理”,做到建成一塊,移交一塊。同時把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鄉村振興年度考核。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保險體系,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后管護費用列入工程概算,保險采用“1+9”模式,推動高標準農田“建管合一”。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計簽訂保單13個,保險標的金額2.3億元,保費1099萬元。三是開展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充分利用溝河水渠,創新開展節水型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工作。杜集區石臺鎮竇莊村、學田村高標準農田萬畝示范區以地表水灌溉為主,從龍河引水的提水灌溉站5個,通過二級提水,采用固定輸水管道與噴灌機結合灌溉方式,有效節約地下水資源。四是做好鄉村振興結合文章。積極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果,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濉溪縣雙堆集鎮施劉村許莊項目區在保持土地承包關系不變的基礎上,互換并塊,通過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新增耕地34畝,總地畝數達到1451畝,新增耕地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4.5萬元以上。
(七)致公黨市委會提出的“關于加強招商引資項目全面評估和履約監督的提案”辦理情況。一是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完善招商項目預審機制和聯審評審機制,科學嚴格把關招商項目,重大項目提級推動。完善“紅黃綠”亮牌預警機制,投促、發改、統計等部門壓茬式分段管理,推動項目早開工、早竣工、早納統、早見效。二是做好項目全面評估。加強項目信息研判,采取“4+N”模式組建市級研判專班,推動項目信息全市統籌、擇優推進、精準落戶。做好項目前期考察和盡職調查,對項目投資者進行全面審查,對存在嚴重失信行為的“一票否決”。完善項目投資協議,督促縣區、園區規范合作協議文本,設立“雙向約束”條款,為依法依規履約踐諾打好基礎。三是強化項目履約監督。全面摸排2018年以來全市招商引資項目政策兌現及履約情況,要求各縣區、園區依法依規履行原有協議,防止“一刀切”。優化政策兌現流程,新上線“免申即享”服務事項90個、“即申即享”服務事項17個,共兌付財政資金4443.06萬元,惠及企業493家次。開展公共政策兌現和政府履約踐諾工作專項行動,今年以來梳理摸排存量問題325個,涉及金額11058.17萬元,已化解兌現323個,約定限期兌現2個。
(八)王琳委員提出的“關于構建公眾急救技能和提升公眾急救能力普及體系工作的建議”辦理情況。一是健全制度機制。印發《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規劃(2023—2025年)》和淮北市120急救站點基本建設標準,加強緊急醫學救援網絡等10個方面的工作。全市建成2個急救中心、26個急救站,配備院前急救人員469人、救護車113輛,實行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統一指揮,打造“平均15分鐘急救圈”。二是大力普及急救技能知識。開展急救知識“進學校、進社區、進單位、進企業、進機關”和“120急救開放日”等活動,2024年以來,已開展急救知識科普宣傳活動52場次覆蓋28萬余人。市應急救護培訓基地等5個培訓點,近三年完成普及培訓10萬多人、救護員培訓1萬多人,連續三年救護員培訓完成率居全省前兩位。三是積極推進AED(自動體外除顫器)規劃配置。將火車站、汽車站、大型商場等公共場所配備AED納入《淮北市愛國衛生條例》。開展AED布點規劃,市財政撥付???/font>85萬元支持AED購置、人員培訓、設備維護等工作。目前,第一批34臺AED已完成安裝調試、培訓驗收等工作。
(九)民建市委會提出的“關于加強基層人民調解,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的建議”辦理情況。一是強化部署推動。召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現場推進會,深入一縣三區10個鎮(街道)、26個村(社區)進行調研督導。落實《關于加強訴源治理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決定》,并實地調研縣區司法局、司法所等8次,召開座談會2次。二是完善調解制度。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人民調解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鞏固完善依托“一組一會”制度建立“百姓說事點”實施意見》《關于在全市推廣“一杯茶”調解工作法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擬定《關于推進“一站式”解紛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三是推動成果轉化。指導建立房地產行業人民調解委員會等八家行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覆蓋18個領域,共60個組織。推動設立409個“一杯茶”調解室。持續實施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十百千”工程,調解志愿團隊達1800余人,并組織開展業務培訓35場次,培訓2100余人次。指導杜集區面向社會統一招聘15名專職人民調解員,重點打造了段園毗鄰地區法務中心(段園鎮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服務中心)、梧桐村調解中心等,杜集區率先實現區、鎮(街道)、村(社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全覆蓋。
九、委員提案辦理情況
(一)提案所提問題已經解決或基本解決的有75件,占辦結總數的50%。這類提案符合國家宏觀政策,緊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各承辦單位認真采納,正在積極落實中。
(二)提案所提的問題列入規劃逐步解決的有73件,占辦結總數的48.67%。這類提案涉及的問題較為復雜,實施時間較長。對這些提案,市政府將積極創造條件,逐步解決。
(三)提案所提的問題因客觀條件限制,暫時不能解決,向委員作出解釋說明的共2件,占辦結總數的1.33%。
十、提案辦理工作主要做法
(一)強化組織領導,壓實辦理責任。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政協提案辦理工作,與年度重點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實。“兩會”閉幕后,及時召開會議,安排部署提案辦理工作。重點提案由市委、市政府相關負責同志領銜督辦,一般提案實行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責任制和“誰辦理、誰負責”的分級承辦機制,做到各項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辦。
(二)創新辦理方式,提升辦理水平。堅持以創新促辦理,做到提案辦理與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相結合,確保提案辦理工作取得實效。建立部門與委員、部門之間溝通協調辦理機制,暢通提案辦理各環節,推動提案辦理工作順利開展。
(三)改進督查方式,確保辦理質量。將辦理工作納入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強化對過程和結果的督查、考核,切實提高辦理工作實效。健全督查督辦機制,把督查貫穿于辦理工作的全過程,對辦理工作不及時、辦理質量不高的單位進行跟蹤督辦,確保辦理時效和質量。
文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