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貌

瀏覽次數: 信息來源:中共淮北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發布時間:2020-10-26 10:02 字號:

地質

淮北市范圍所處大地構造單元,屬中朝準地臺淮河臺坳淮北陷褶斷帶宿州凹斷褶束。

(一)地層

境內地層隸屬華北地層區淮河地層分區中的淮北小區范疇,為標準的北相地層。按地層時代,由老至新為上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缺失中生界。

上元古界   震旦系下統徐淮群的九里橋組及四頂山組,其形成距今約8億年,是境內最古老的地層,出露于濉溪縣東北部的蠻頂山至老龍脊一帶。巖性以砂質、泥質灰巖、灰質白云巖、白云巖為主,產疊層石及各種藻類化石,出露厚度約170米。

古生界   據出露的地層及鉆探資料證實,境內古生代地層除缺失泥盆系、志留系、奧陶系上統、石炭系下統外,其余地層均存在。由老至新分別為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除寒武系與下伏震旦系為超覆平行不整合接觸,奧陶系與上覆的石炭系,下伏寒武系為假整合接觸外,其余各組、段均系連續沉積。

寒武系巖性均系濱海相碎屑巖、淺海相碳酸鹽巖沉積??偤穸?30~1101米。下統巖性為豹皮狀灰巖,肝紫色頁巖,含海綠石灰巖,薄層灰巖,泥質灰巖,瘤狀灰巖等,是大理石的產出層位,厚251~290米。中統巖性有長石石英粉砂巖、砂灰巖、鮞狀灰巖、白云質灰巖、灰質白云巖、白云巖,是水泥用灰巖、熔劑白云巖的產出層位,厚322~488米。上統巖性有薄層灰巖、白云質灰巖、鮞狀含海綠石灰巖、竹葉狀灰巖、含灰質白云巖、白云巖等,是水泥用灰巖、熔劑白云巖、大理石的產出層位,厚157~323米。本系以華北型三葉蟲動物群為代表的生物門類繁多,除三葉蟲外,還有頭足類、筆石、腕足類、腹足類、軟石螺、牙形石等。境內東部的蠻頂山一帶和北部的滂汪山、相山一帶有廣泛的出露。

奧陶系在境內僅發育其下統及中統的下部。下統巖性有鈣質頁巖、白云質灰巖、灰巖、含硅質結核灰巖、豹皮狀白云質灰巖、角礫狀灰巖、薄層狀泥質白云質灰巖,是境內優質水泥用灰巖的主要產出層位,厚352~521米。中統巖性為灰質白云巖夾薄層灰巖,厚34~41米。本系總厚386~562米,廣泛出露于化(華)家湖附近和烈山、十里長山、相山西側一帶。生物群屬華北類型,頭足類以珠角石為主,還有三葉蟲、腕足類、雙殼類、腹足類、筆石層孔蟲和牙形石等。

境內在奧陶系的古風化殼上僅沉積了上石炭統,總厚度138~156米。下部巖性為鈣鋁質粘土巖,含灰巖一層,含赤鐵礦結核及夾鋁土頁巖,但其含鐵量和鋁、硅比值都偏低,未達到鐵礦、鋁土礦的工業指標,厚18~36米。上部巖性灰巖、砂巖、泥巖、炭質泥巖、薄煤層3~11層,煤層不穩定,大部分不可采,而且煤質差、含灰分高,厚120米左右。石炭系盛產蜓類、腕足類、植物等化石。本系除在渠溝以北至任井孜、大山頭至王莊附近,化(華)家湖北側有零星出露外,境內主要隱伏分布于平原地區。

二疊系分為下統和上統。下統是境內主要含煤地層,巖性主要為砂巖、粉砂巖、泥巖互層,盛產植物化石,主要隱伏分布于平原地區,僅在烈山至青龍山的西坡部分出露。下統為下石盒子組,山西組兩個組。下部山西組厚120米左右,一般含D、C兩個煤組(D煤或稱10煤),其中D煤組厚而穩定,分布甚廣,為該區主要可采煤組。上部下石盒子組厚100米左右,含E、F、G、H4個煤組。其中F、G(或稱8、7煤)煤組,層位穩定,厚度大,煤質好、低硫,為境內主要可采煤組。該組底部普遍發育一層鋁土泥巖,厚一般6~8米,分布穩定,既是煤層對比的可靠標志,也是良好的硬質耐火粘土礦產、陶瓷及造紙原料。該層鋁土泥巖(硬質高嶺土)經X衍射,差熱、紅外光譜、電鏡分析鑒定,主要礦物成分高嶺石,次為蒙脫石、水云母、菱鐵礦、石英、金紅石、針鐵礦等。上統分為兩個組,下部的上石盒子組,隱伏分布于閘河煤礦區、臨渙煤礦區,厚560~630米。巖性為砂巖、粉砂巖、泥巖互層。含L(或稱3)、M、N3個煤組,境內北部不發育,南部層位穩定,L煤層較好,為局部可采煤組。本組富含植物化石,上部為石千峰組、厚度大于800米,巖性為紫紅色粉砂巖、泥巖、砂巖互層,僅隱伏分布于境內南部的尤溝集至南坪一帶。

新生界的下第三系,巖性為磚紅色和淺灰色礫巖、砂巖、砂質頁巖、泥巖,局部夾薄層石膏,呈不整合下伏地層之上,厚度變化較大,厚138~349米。地表無出露,隱伏分布于南部的大李家、海孜、南坪一帶。上第三系至第四系,巖性以礫石、亞粘土、亞砂土為主,呈不整合覆于下伏地層之上。厚度變化較大,境內的東北部較薄,西南部較厚,最大厚度約500米。廣泛分布于境內的平原地區。

(二)地質構造

淮北市位于中朝準地臺的南緣,地槽封閉后,形成上元古界至上古生界的準地臺沉積物。印支運動使地臺蓋層發生褶皺,形成臺褶帶,燕山運動使臺褶帶更加復雜,并產生斷裂構造,巖漿活動。

褶皺  北北東向I、Ⅱ級褶皺是縱貫南北的復背、向斜相間平行展布,自西向東有:蔣河至五溝向斜系。境內保存較好的有蔣河復向斜、百善向斜、五溝向斜。蔣河復向斜,軸向近南北,長達50多公里,區內僅有其南段,分布于鐘樓、劉橋一帶,全被新生界覆蓋。核部開闊,兩翼平緩,保存著完好的二疊系含煤巖系,次級褶皺發育。其最南端仰起端為劉橋一礦、劉橋二礦、鐘樓煤礦、劉小廟煤礦和臥龍湖煤礦。百善向斜,位于百善集以北,大劉家斷層以南,軸向近南北,并向西凸出呈月牙形。南北長13公里,東西寬最大6公里。兩翼地層傾角平緩,一般為5度左右,屬舒緩對稱短軸向斜。核部為下石盒子組,百善煤礦位于該向斜之中。五溝向斜,位于童亭背斜之西南,五溝至界溝一帶。軸向近北北西,長約15公里。核部為下石盒子組,兩翼為山西組、石炭系,地層傾角一般10~20度。向斜中分布有界溝、五溝、袁店煤礦。

蕭縣至童亭背斜系,由于樞紐起伏及斷層的分割錯動,將蕭縣至童亭背斜系自然劃分成蕭縣復背斜、徐樓背斜和童亭背斜。蕭縣復背斜,軸向北北東至南北向,略呈向NW凸出的弧形,長達45公里,境內僅有其南端,分布在相山的南北附近,核部為寒武系下統,兩翼地層為中、上寒武統至石炭系,一般東翼較緩(15~50度),西翼較陡(50~80度),甚至倒轉。徐樓背斜,為一隱伏背斜,分布于徐樓至楚廟一帶,軸向北東,長約20公里,寬7公里。核部為奧陶系下統,西翼地層傾角25~30度,東翼傾角稍陡。核部有閃長玢巖體侵入,在其與奧陶系石灰巖的接觸帶形成了石樓中型鐵礦床、雙莊小型鐵礦床和史小樓小型鐵礦床。童亭背斜,隱伏分布于童亭至郭集一帶,核部為奧陶系,四周由石炭、二疊系自然封閉。軸向近南北,稍偏北北西,南部向南東方向偏轉,軸面近于直立,長約18公里。核部寬5公里,樞紐向南北傾伏,屬短軸背斜,東翼傾角15~20度。兩翼煤系地層發育,煤炭儲量豐富,韓村、臨渙、楊柳、童亭、張油坊、孫疃、任樓、許疃煤礦均在其中。

閘河至南坪向斜系主體劃分為閘河復向斜、烈山至蔡山向斜、南坪向斜。閘河復向斜,西依蕭縣背斜,東部被蠻頂山復背斜所擠壓,為一隱伏向斜,軸向北北東,長約48公里,寬約10公里。境內分布于沈莊煤礦至楊莊煤礦一帶。向斜內次級褶皺發育,核部主要為上石盒子組構成。地層傾角較為平緩,一般為10~20度。本向斜勘探和開發程度很高,已投產有沈莊、袁莊、朔里、石臺、岱河、張莊、朱莊等11對煤礦井。烈山至蔡山向斜,軸向北北東,核部為上石盒子組,兩翼由下石盒子組至石炭系構成。地層傾角西翼10~20度,東翼較陡。向斜北段東翼被青龍山斷層破壞,發育不完整。北端由于被近于東西向斷層切割,自然地分為烈山向斜、蔡山向斜。軸向長約18.5公里,其中烈山向斜軸向長3.5公里。向斜內有烈山煤礦、趙樓煤礦、吉山煤礦、蔡山煤礦和陳橋煤礦。南坪向斜,位于宿北斷裂以南,軸向近于南北,核部比較寬闊,由石千峰組構成,翼部由上石盒子組至山西組構成。樞紐南部昂起,而北部被二鋪巖體所侵入破壞。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寬達20公里;西翼與童亭背斜正常轉換,而東翼被斷層破壞,其內部賦存有豐富的煤炭。饅頂山復背斜軸向北北東,長約50公里,境內僅有其南段,出露分布于東部的北山、蔡里、馬橋一帶,主要由寒武、奧陶系組成。核部位于饅頂山,由震旦系構成。該復背斜內水泥灰巖、白云巖、建筑石料儲量豐富。

斷裂  境內的斷裂構造,按展布方向主要可歸納為2組體系:一組為東西向和近東西向斷裂,以符離集斷層為代表,它是淮北市境內最大、活動時間最長的一條東西向斷層,位于宿縣以北符離集東西一線,長125公里,境內長45公里。斷層性屬正斷層,斷層面傾向南,傾角較陡且東西變化較大,斷距大于700米。因斷層沿線兩側分布著許多閃長巖類巖體,故此斷層應為導巖、導礦斷層。第二組為北北東向斷裂,是境內的主干斷裂,東部多為北北東向的逆斷層或逆掩斷層,而西部多為正斷層,成組出現,長短不一,成生的力學性質相同,如黃集斷層組、劉橋斷層組、蕭縣至相山斷層組、南坪斷層組等。另外,北西向、北東向小型斷裂,規模較小,其力學性質較為復雜,斷層性屬多正斷層或平推正斷層。

(三)巖漿巖

境內未見噴出巖,侵入巖分布較廣,一般規模較小,多以巖床、巖脈產出,少數呈巖株。除東北部有少量巖脈、巖床出露外,余者皆隱伏于第四系之下。

境內絕大多數侵入巖為燕山早期侵入巖。最大的三鋪巖體,面積有50余平方公里。較大的巖體有鄒樓、石樓、十里長山等巖體,其同位素年齡在128百萬~174百萬年間。巖性以閃長玢巖為主,石英閃長玢巖、閃長巖次之。閃長玢巖呈灰至灰綠色,斑狀結構,斑晶成分以中長石為主,少量角閃石、黑云母及石英。中長石呈自形至米自形,具環帶狀構造和清晰的聚片雙晶,粒徑一般為0.5~3毫米,基質為細晶至微晶結構,礦物成分由中長石、角閃石、鉀長石及副礦物組成。閃長玢巖的各種主要礦物為:中長石75%~85%,角閃石5%~20%,石英0%~5%,鉀長石0%~20%。其圍巖多為寒武系、奧陶系。圍巖常見大理石化、矽卡巖化。在接觸帶附近往往形成接觸交代型鐵銅礦床、鐵礦床、銅金礦床。在濉溪縣三鋪地區有前常中型銅鐵礦床、前常東中型銅鐵礦床、陳莊小型銅鐵礦床、劉樓西小型銅鐵(金)礦床、三鋪小型銅鐵礦床、秦樓小型銅金礦床,楊橋孜銅金小礦。濉溪縣徐樓礦區有石樓中型鐵礦床、雙莊小型鐵礦床、史小樓小型鐵礦床。濉溪縣鄒樓礦區有鄒樓小型鐵礦床,陳樓小型鐵礦床?;幢笔型鯃龅V區有王場中型鐵礦床,張院小型鐵礦床。

燕山晚期侵入巖,僅發現有濉溪縣后馬場巖體,呈巖墻狀侵入。巖墻走向北北西,傾向南西,傾角70度以上,長700米,寬100米。巖性較復雜,且具明顯的垂直分異現象,自上而下依次可分為黑云母閃長巖、輝長—輝綠巖、輝長巖、橄長巖。圍巖為奧陶系下統蕭縣組,在巖漿冷凝時,形成了巖漿溶離型銅鎳礦床。

地貌

淮北市地處淮北平原中部,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微傾,除東北部有少量低山地形分布外,其余為廣闊平原。其主要類型是:山丘、平原、湖洼地、河流。

(一)山丘

山脈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偏東,系泰山余脈。根據其展布方向及自然組合,可將其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山脈3部分。

東部山脈,從蕭縣皇藏峪轎頂山開始到宿縣符離止,為低山丘陵地貌,并向北延伸出境,山脈北高向南降低,至符離集驟然消失。一般海拔高度200~300米,最高山峰老龍脊海拔362.9米。山勢較陡峻,巖石裸露,常形成羊群地貌。

沿宿州界,南起馬橋鄉龜山178.3米,(《宿縣志》:相傳唐代王績曾在龜、蛇二山采藥),磨旗山178米,位于馬橋后周圩村東,俗稱奶奶山。(光緒《鳳陽府志》:符離集以西古饒集附近有磨旗山,俗名磨石山,舊傳劉邦名將樊噲曾在此屯兵,至今仍有旗桿石眼。清光緒年間所立奶奶廟碑刻“磨旗山”。舊有碧霞宮,后有菩薩明樓,前有閻君兩廂,再下有山神祠,西峰有三官、火神、靈官、華祖諸殿閣。又有朝陽二洞,洞中有玄帝達摩,自漢唐以迨我朝千余年矣。咸豐中遭兵燹,廟楹拆毀……神象傾頹……光緒《宿州志》:咸豐六年(1856年)捻軍大戰符離集,收磨旗山。捻軍占據此山后,便安營扎寨,屯兵把守,切斷清軍糧道。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知州英翰帶領團練至高皇山,命奸細趙克常打入磨旗山,佯裝助捻,里應外合,迫使捻軍焚寨西走,轉戰于蕭縣、宿縣、永城交界地。)北臥虎山227米、迤西虎山158.2米、馬橋東回龍山124.6米(回云山,俗名洞窩,故名。)寺中有老貓洞(傳說昔日毛遂居于此洞,故名毛洞。峰麓環繞,林木隱秀,有洞,曰回龍洞口,泉極甘洌,洞西有觀音殿,求子甚驗。)南郭寨山210.8米,迤北鷹山263.7米、高樓山247米。正北新蔡鎮長山301.2米、大太王293.1米、小太王237.1米。蔡里平坦地帶東側的老龍脊、鷹山等9座山,山脊線與巖石走向、主要構造線的方向一致。老龍脊位于蔡里東南5.5公里處,為北緯33°56′,東經116°54′。山底圍3華里,最高山峰平頂山海拔362.9米,因山勢起伏像老龍的脊背,故名。上有大方寺(又稱芳巖寺),傳東漢時建。西北大麻子山305.3米、二麻子山315.2米,東北牛頭山266.4米、饅頂山307.7米、蠟臺子225.5米。在龍須湖北岸,與龍脊山相對的塔山240.2米,均屬龍脊山山脈。又北尖山臺孜260.2米,合徐高速公路南大黃山223.6米、茅山290.7米,至宿州境。

中部山脈,東從閘河西到巴河,北從青龍山南至諸陽山,為殘丘地形,山脈走向近南北斷續分布,或呈孤島狀。山勢低矮,海拔高度60~90米,多由灰巖組成。

南起濉溪縣趙集的十里長山(南北綿延10華里),包括蔡山和盤龍山,最高海拔89.3米。南端諸陽山76.4米,(《清史稿·鳳陽府志》一名睢陽山,在睢水之陽,睢水自河南永城入。)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符離縣僑置諸陽縣,治所諸陽山下,即僑置之定陶故地。山坡東北孤山81.2米(古竹山,在古竹地,因名。后訛為孤處山。)石山、土山(光緒《鳳陽府志》:宿州城西北五十里有石山,周圍一里余,“純石無土,介然獨峙,層層迭起,嵌空玲瓏,如雕如畫”,舊傳為“飛來峰”。東北土山,純土無石。東西長二里,在尚河集。)、刁山101米、虎山83米、平山63米。烈山鎮諸山向東北傾斜,山多佳氣,望之去影潭潭的青龍山110.2米,雷山(清稱邱疃山,《濉溪縣志》、光緒《宿州志》記載,“陳涉墓在州西北邱疃山西麓,今名冢山頭?!保?、三五山124米,過閘河,花山81.6米、檀山116.8米。(山產檀,故名。)北烈山123.3米。(炭山、新安山,借新安村之名?!跺∠h志》:據《朱氏家譜》記載,朱石寮的先輩由沛郡遷到江西婺源,舊屬新安。明初其后裔朱信始居烈山之東,用“新安”命名村莊。光緒《宿州志》:在新安集,山西產煤,屢封屢開,近石裂,山崩矣。)豐山101.5米。(封贈山,又名封子山?!读邢蓚鳌罚簩幏庾狱S帝時為陶正掌火,能出五色煙,后積火自焚,隨煙氣上下,其遺骨葬此,故名。在宋疃集。)寧山,因山北麓有春秋齊國大司田(農官)寧戚之墓,故名。新蔡鎮以北大山頭(艾山)143.5米,花鼓山137.3米等5座山丘,均為半掩埋島狀殘丘,山坡大多平緩,基石裸露。土型東南燕子山119米,華家湖(原化家湖、蔡里湖、土型湖)北駕子山156.8米,東北雙頂山211.1米,西南尖山222.7米,東龍草峪234.6米,向東北折,沿與蕭縣界北上,杜集區石臺鎮境石箍道242.9米,狼窩山288.2米,西北黑石塊311.3米為此列最高山峰;梧北村東北馬鞍山41.9米,蘿卜山(鐃缽山)274米,至蕭縣境。(《徐州府志》:又南五里逾河為鐃缽山)又南為梧桐山,(梧桐水出焉)山東為黑石山,兩山之間為柿峪。又南為牛山,迤西為桃山、柿山。又南為大刀山,迤西為雙頂山。又西南為拉藍山(山西南為宿州界),此萬山南西支也。

西部山脈,北起蕭縣龍城鎮東北祁村,南止于淮北市渠溝,自東北向西南延伸。主要山峰有:義安山、苗山、程蔣山、相山等。境內最高山峰相山,海拔342.8米。祁村西北義安山262.1米。(《徐州市志》:古稱大彭山,相傳彭祖于此建大彭國)苗山115.3米。西南經蕭縣,沿龍河,過蕭濉新河,入淮北市境。羅里山239.5米,西北為蔣程山,西南黃山(橫山,有道西出,為平山口。)216.6米、尖山214.4米、(也稱滂汪山)郭莊以西方山243米,(《州志》:在縣南五十里,有王小仙洞。)東南為高岳山。西南入相山區后黃里最高山峰相山342米,(光緒《宿州志》:在相城鄉,其脈自彭城蜿蜒而來,高五里,周二十里,稱州古鎮,為諸山之宗。)上有古祠相山廟,又稱顯濟王廟。三面環山,周圍林木蔥蘢,環境幽美。登寺山門奎樓眺望,市區盡收眼底。前黃里南鷹山276米。(光緒《宿州志》:天馬山距城七十里,麓曰磷石坡,在瞿溝集。)劉橋鎮東北部山丘為相山西延部分,南北狹長,海拔275米。方莊有靈姥山。

(二)平原

境內除北、東部有少量山脈分布外,余者皆為一望無際的平原。其海拔高度23.5~32.4米,面積2354.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85%。以橫貫平原中部的古隋堤(今宿永公路)為界,北部為黃泛沖積平原區,南部為古老河湖沉積平原。

黃泛沖積平原包括劉橋、相山、杜集、烈山、城關、馬橋、百善、四鋪、鐵佛等地區,為黃泛沖積物覆蓋,屬沖積成因的堆積地形。區內土壤肥沃,地面平整,地下水豐富。

古老河湖沉積平原包括雙堆、南坪、孫疃、五溝、臨渙等地區,為黃土性古河流沉積物覆蓋,屬剝蝕堆積地形。由于沉積較早,在漫長的成土過程中,沉積之初富含的碳酸鈣被淋洗到底層,加上地下水的影響,形成不同形狀的砂礓。該區地勢較低,地下水位較高,土壤以砂礓黑土為主,地瘦、質差,但增產潛力大。

(三)湖洼地

封閉型湖洼地主要分布在四鋪、百善、鐵佛等地區,全系耕地。該湖洼地的形成,是由于隋運河南岸決口所致。當隋堤南岸決口時,在決口處由于水流速度驟減,泥沙在其附近大量沉積,形成高于地面的“嶺子地形”,而在兩個嶺子地形之間,便形成封閉型湖洼地。其特點是湖底帶水性大,四周保水差。主要湖洼地有臥龍湖、葉劉湖、關家湖、尹湖、油榨湖、練干湖、陳大湖、運糧湖、邱湖、楊家湖、四平湖、孤山湖、雁鳴湖、時湖、百里湖、沈姜湖、南湖、小湖等??偯娣e為86.67平方公里。

(四)河流

淮北市境內河流為堆集型河流,河流多順自然坡降平行貫穿,大部分為西北向東南流向。如南沱河、王引河、澮河、澥河等;少部分由北向南流向如龍岱河、閘河、蕭濉新河等。境內排洪河道15條,全長377.7公里,分屬濉河、南沱河(包括王引河)、新北沱河、澮河、澥河、北淝河等6個水系,其中濉河水系557.86平方公里,南沱河水系517平方公里,澮河水系1201平方公里,新北沱河水系85平方公里,澥河水系249平方公里,北淝河水系104.4平方公里,共2714.26平方公里。15條排水河道即濉河(也叫蕭濉新河)、閘河、岱河、龍河、龍岱河、湘西河、洪堿河、巴河、王引河、新北沱河、南沱河、包河、澮河、澥河、北淝河。河流多系人工河道,河道平直,水量受季節影響,變化較大,夏季河(溝)水驟漲、水流量大、水流急,冬季因降水少、河水變淺,水流緩慢。

老濉河、新濉河 濉河,古代大川,稱睢水,鴻溝支流之一。古睢水故道春秋時源出河南陳留縣西的蒗蕩渠,東通相縣,北轉至蕭縣與獲水相連。由相縣向東并水一水,古稱相水(古鴻溝)即濉河下游,通泗水入洪澤湖。時相城西通大梁,北達蕭徐,東接泗淮,水道便利。清代之濉河源出碭山縣黃河故道,南流經蕭縣、濉溪、宿縣、靈璧、泗縣,至江蘇泗洪縣入洪澤湖,長290公里。時勢推移,自宋以后,黃河泛濫,鴻溝淤廢,終因水源短缺,河床紊亂,相縣水運之利不存。今濉河上游有大沙河、湘西河、洪堿河三大支流,境內有龍岱河、閘河匯入。溪河在濉溪老城東面匯入濉河,與溪河相對的西流河匯入濉河,兩河口東西相距不到200米。溪河集永城、夏邑、蕭縣、碭山之水,比降小,水勢緩。西流河上接龍河、岱河,聚徐州西南山區之水,比降陡,水勢猛,汛期洪峰到來時溪河水受頂托,經常倒灌成災。據史料記載:明嘉靖年間,水利總督白昂治濉時,為錯開溪河與西流河兩水入濉之口,把溪河口堵死,使溪河水從水龍廟(今淮北衛校所在地)轉折向南8里至孫廟,又轉向東南,從黃橋村入濉河。并在濉河堤西300米處建1座放內水堵濉水的三孔閘。時因溪河兩岸多已積澇成災,問題仍未能解決。到清咸豐年間,南丁樓人翰林丁彥濤奏請朝廷,將溪河從孫廟改道向西,穿劉樓至帝子廟北,又轉而向南匯入巴河(今王引河)。從此濉、溪兩河分開,各成水系。1951年治理龍岱河時,將西流河(《水經注》:蕭縣箕谷水,上承梧桐陂,陂水西流因以為名?!段簳さ匦沃尽罚菏捰泄人?,當即此。)東頭堵死,龍岱河之水不再經西流河入濉,而與下游烈山雷河接通,在陳路口匯入濉河。1958年冬,淮北煤田開發,將濉河改道,在渠溝至黃橋段開挖新河。瓦子口至黃橋一段稱蕭濉新河,境內后黃里至黃橋,渠溝堵壩至閘河口一段仍稱濉河,長33.5公里。

相(湘)西河  相西河原名相西溝,是濉河支流,發源于蕭縣趙莊區九店,從渠溝鎮黃里村匯入濉河。受益范圍為渠溝鎮的前、后黃里2個行政村。

閘河  閘河古名天然閘河,是濉河支流,發源于徐州十八里屯廢黃河南。南宋建關二年(1128年)因黃河下游南徙,明弘治七年(1494年)起黃河獨流流經徐州奪泗奪淮期間,黃河分洪道之。據《行水金鑒》記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為確保徐州的安全,及時降低黃河水位,分減黃水,建筑“王家山天然石閘1座,以泄黃漲,十八里屯東西兩頭,各建天然石閘1座?!睎|西兩道泄洪溝,在虎山腰匯流,至毛場北入安徽省蕭縣境。閘下無河,黃水漫流而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閘下開河以除水患。即今之閘河,流經江蘇銅山、蕭縣、淮北、宿縣,入宿稱股河,在王家閘口匯入濉河,全長72.36公里。主要支流有西流河、山河溝、姬溝、濉符大溝等。受益范圍為杜集區石臺鎮,烈山區新蔡鎮、宋疃鎮、烈山鎮等。

龍岱河  龍岱河是濉河支流,起源于蕭縣的龍河和岱河。龍河,清代稱龍山河,源于徐州市睢寧中部黃河故道南堤,南經龍集至段園鎮祁村、蕭縣,至段園孫土樓的劉莊北入市境。攔堿河為龍河支流,又名西姜河,發源于段園鎮的姚樓東側,河道北經姜場,南至石臺鎮姜大莊,故名,至石臺鎮蔣臺湖匯入龍河。解河(溝)也是龍河支流,發源于江蘇銅山縣,流經段園鎮北部,蕭縣龍城鎮,于后黃橋,匯入龍河。岱河(岱山河)發源于銅山縣南經蕭縣。龍河、岱河在任圩鄉雙莊匯流后稱龍岱河,在宋疃鎮陳路口匯入濉河,全長14.7公里,境內長3.4公里。1905年將岱河上游及大沙河從瓦子口截入新濉河,又將龍河上游丁里至瓦子口一段也截入蕭濉新河。1959年冬因烈山煤礦采煤,龍岱河下段改道。改道段自濉符公路烈山橋下至青龍山南仍入老龍岱河。受益范圍有杜集區段園鎮、石臺鎮,烈山區宋疃鎮、烈山鎮。

洪堿河  洪堿河是濉河支流,發源于碭山縣。上游有洪河及堿河,在蕭縣崔口匯流后稱洪堿河,全長19.15公里。在渠溝鎮惠樓北匯入新濉河,境內長6.5公里。受益范圍有濉溪縣劉橋鎮鐘樓、渠溝鎮土樓。

南沱河  南沱河是淮河支流,發源于河南省商丘劉官廟。流經虞城、夏邑、永城、濉溪縣、宿縣、固鎮、靈璧、泗縣入五河縣大安集沱湖,再經漴潼河入洪澤湖,而后入淮河。商丘稱愛民溝,虞城稱響河,永城稱巴溝河,境內稱巴河,1952年定名為南沱河。1968年對南沱河進行全線治理,在宿縣戚嶺子匯入新開挖的新汴河,南沱河變成新汴河的上游河段。受益范圍有四鋪、五鋪、楚廟、丁樓、洪河頭、鐵佛、徐樓、龍橋、趙集、秦樓、古饒。

王引河  王引河是南沱河支流,發源于碭山縣中許莊。上游支流有利民溝、大沙河、巴清河等,流經碭山、永城、蕭縣、濉溪。境內稱溪河。明嘉靖以前,溪河經梁花園(今仲大莊北)至口子集(今濉溪鎮)匯入濉河。明代治理濉河時將溪河口堵死,改由帝子廟入巴河。1949年冬,將溪河改道,從梁花園至帝子廟開挖1條新河,下游仍與巴河接通,取名為新溪河,長5.3公里, 1957年治淮委員會將帝子廟以上河段改名為王引河,帝子廟以下改稱新北沱河。1957年冬,又將該河從孟口改道,向南至王莊入南沱河,以下河段納入新北沱河。1964年春,廢除王引河改道段及地下涵,堵死改道段北頭,在孟口筑堤,扒開老王引河堵壩,河道復故。1965年春,從孟口至東新建溝口段進行疏浚。同時廢除任圩閘、大秦閘,并把新北沱河在大秦閘上游1.1公里處堵死。從此王引河來水經東新建溝排入南沱河,東新建溝成了王引河的一部分。受益范圍有張集、小城、劉橋、溪河、徐樓、龍橋、平山、趙集、古饒。

巴河  巴河又名南股河,在宿州稱唐河,發源于濉溪縣楊十樓北,是南沱河支流。經永城市趙王莊東進入濉溪縣,流經潘劉莊、翟橋到秦橋入宿縣。1951年治理南沱河時,在縣境內的洪河頭將巴河堵死,把上游截入洪河,翟橋以下改稱新北沱河。今巴河,自洪河頭開始至翟橋。1974年冬疏浚小運河時,使巴河西段來水與王引河改道段相通,排入南沱河。受益范圍有溪河、王堰、小城、徐樓、洪河頭。

澮河  澮河,古名澮水,是淮河支流。(《述異志》:“睢渙二水,謂之澮水?!薄肚迨犯濉さ乩碇尽罚核拗菽稀皽o水(誤為澳水),一名    水。今名澮水?!薄端洝せ春幼ⅰ罚骸皽o水又東逕铚縣故城南,昔吳廣起兵日,使葛嬰下之。)自河南開封東分蒗蕩渠水東南流,永城西故跡久。今澮河源于河南省商丘西北曹樓,流經夏邑、永城、濉溪、宿州、固鎮,至九灣入香澗湖與澥河匯流。澮河為天然河道,兩岸無堤防,境內自古城至黃溝口長64公里。東至五河縣匯入沱河后稱漴潼河。經江蘇峰山切嶺入窯河,入洪澤湖,全長300公里。受益范圍有半鋪、南坪、蔣湖、太平、孫疃、童亭、韓村、高皇、沈圩、臨渙、湖溝、祁集、朱廟、岳集、古城、陳樓、朱口等。

泡河  泡河是澮河支流,發源于河南省商丘謝集鄉張祠堂村。流經商丘、虞城、亳州、永城、渦陽、濉溪,在臨渙鎮匯入澮河,全長175公里。受益范圍有沈圩、湖溝、臨渙、高皇。

新北沱河  新北沱河是淮河支流,匯入該河的大溝10條。新北沱河于1965年春在大秦閘上游堵死截源,從堵口至蔡橋成為濉溪縣排內水的河道。受益范圍有趙集、秦樓、古饒。

澥河  澥河是淮河支流,發源于濉溪縣白沙鎮潘莊西。經宿縣、懷遠、固鎮到九灣與澮河匯流,經香澗湖、澥潼河流入洪澤湖。匯入澥河的大溝15條。受益范圍糟坊、雙堆、羅集、三和、蘆溝、忠陽、任集、界溝、白沙。

北淝河  北淝河是淮河支流,發源于河南省商丘附近,流經亳州、渦陽、蒙城、濉溪、懷遠、五河,在沫河口匯入淮河,全長226公里,成為濉溪縣南端與懷遠縣分界河。1950年冬,將上游清宮集以上來水截入渦河。1954年在下游曹家畈筑攔河壩,另開淝澥引河(后改稱新淝河),將淝水改入澥河。受益范圍有濉溪縣陳集?;幢笔芯澈拥篱L6公里。

(五)塌陷湖泊

由于煤炭的開采,造成地表塌陷積水而形成湖泊,礦區人為地貌發生很大變化。至1992年年底,全市轄區內形成大小塌陷湖泊30余個,常年積水面積7.98平方公里,占總塌陷面積的38%,多年平均蓄水量為3040萬立方米,占全市平均地表蓄水量的34.4%。

塌陷湖泊在閘河煤田相對集中,從市區北部的沈莊、袁莊礦經過岱河、石臺、朔里、朱莊、張莊礦至楊莊、烈山礦,呈帶狀分布,并伴隨煤炭開采,塌陷湖泊面積、深度逐年增大。在淮北礦區地下普遍有一層粘土隔水層,采煤塌陷區蓄水,對地下采煤并不造成危害。塌陷湖泊,水質好、浮游生物多、污染少,適合魚類生長。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

熱點新聞